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六章 黄皮猴子之间的区别 (第3/3页)
图攻占的沙里拜尔高地——仍然没有达到。剩下的问题是后果和困境:如何面对失败,让公牛走开。 这其中的唯一亮点,便是文莱独立团对于友军的掩护作用,他们多次被作为奇兵使用,成功的在局部战场制造了一系列的胜利,即便这些胜利对大局于事无补,但是还是让指挥官们感到无比振奋。 在文莱军的带领下,澳新军团也无比的英勇,甚至不输给英法军队,而文莱土著军队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炮灰。 虽然土著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他们的表现还是让英国高层刮目相看,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些猴子并不适合战争。 这些猴子应该听到枪炮声就簌簌发抖,甚至扔下手中的枪逃跑。 可是,这些猴子嗷嗷叫着,像英法军队一样,迎着枪炮冲锋陷阵,不惧生死。 他们无比的嗜血,疯狂的投入战争,喜欢这种杀戮的味道。 在了解之后,英国才知道,原来文莱共和国给予这些土著的抚恤条件,便是只要立功无论牺牲受伤与否,他们都能够享受到高规格的军人待遇。 文莱的军人待遇是相当好的,要不然土著们也不会拼命打破头要抢着挤进文莱军队。 在大半年的时间之内,文莱土著军队一直在高强度的作战之中,出现了大批的伤亡,但是文莱共和国实现了承诺,那就是始终保持四个师的兵力。 在这期间,文莱补充了11万的兵力,可见文莱土著军队牺牲之剧烈。 9月间,1个法国师和两个英国师转移到萨洛尼卡;10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国,并由查尔斯?门罗将军继任他的职务。但直到11月23日,由于敌人火力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伤亡不断增加,在基钦纳爵士视察加利波利以后,才决定撤退。12月开始分阶段撤退,尽管预料会有重大伤亡,但还是最终获得成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人进行的这次撤退,比战役的任何其他阶段都更为出色, 文莱共和国军队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保全了撤退的英法澳新军队。 尽管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反正这是一场大失败,是“介于萨拉托加和新加坡之间,英国人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协约国方面有54.9万人参战,伤亡达31.2万人。在约50万人的土耳其军队中就有281309人阵亡、负伤、失踪、病死,或因病后送。加利波利半岛战役也是名人和声誉的创造者和破坏者:基钦纳无懈可击的名声被玷污,费希尔爵士于5月辞职,接着不久丘吉尔下台,汉密尔顿除回忆录和回忆之外永远与军人生涯绝缘。然而穆斯塔法?凯末尔则福星高照,他被欢呼为“加利波利的救星”。 达达尼尔远征的想法是很好的,实施的结果是可悲的。自始至终,它是一部一无所成而且尽放马后炮的历史。 1915年在西线是相持不下和陷于僵局的一年。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德国人,在从瑞士到大海一线的堑壕里部署了近200万军队,面对着约达300万的协约国士兵。这是增强兵力的一年:英国远征军从10个师扩大到37个师,法国扩大到107个师;德军在西线的战斗序列几乎达到100个师。但这也是对不断加强的堑壕体系、铁丝网和野战工事进行猛烈而无效的冲击的一年。 协约国没有最高统帅部,也没有协调一致的名副其实的大战略。霞飞统帅下的法军,刚刚取得马恩河会战的胜利,仍受进攻作战思想的影响。早在这年春天,霞飞即断言他将在秋天打到莱茵河。 当时有多种战略思想学派:温斯顿?丘吉尔等人赞成“外围战略”,即运用英国的海上力量在欧洲翼侧开辟新战场;有些富于想像力的头脑已在探索某种新武器以击破机枪和铁丝网的血腥统治;更多的人仍然认为借助密集的炮火和密集的人群在西线实施突破是可能的。协约国置集中兵力原则于不顾,尝试了所有的变通办法,从而注定了酝酿中的一些计划必然失败。但是“西线”一般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约翰?弗伦奇爵士和继任的道格拉斯?海格爵士均同意霞飞和法国人的观点,只不过稍加修改。因此1915年以及随后几年,欧洲的年轻人月复一月、一批又一批地在无谓的恐怖中丧生,成了顽固不化的错误观念的牺牲品。 这样,1915年西线的历次会战以大屠杀著称而不是以胜利著称。 不仅白人遭到了大规模的屠杀,黄种人也开始承受了大量的牺牲。 在文莱共和国土著军队的示范下,英国动用了大量的印度军队,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印度军队起到了许多的负面作用,让总参谋部无比的感激文莱共和国军队,原来,黄皮猴子跟黄皮猴子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